柳工新聞

朝氣、奮進、有力量的柳工印尼團隊

2020-01-23

        2020年1月8日,籌備了不到1年的柳工第13家海外子公司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隆重開業。榮光的背后,是一支勤懇好學、敢打敢拼、朝氣蓬勃的團隊。

臨危受命組建出色團隊

        2018年底,柳工在印度尼西亞市場的銷售渠道出現了危機:一家經銷商提出解約,另一家經銷商舉步維艱,整整四個季度,柳工對印尼的發車量為零。柳工在印尼數千萬的資產岌岌可危,柳工印尼客戶的權益也面臨巨大的考驗。問題反饋到了總部,為了實現對市場的承諾,柳工管理團隊當即拍板:“在當地成立子公司,處理遺留資產,重建渠道,保證我們對印尼客戶的服務。”

        可時間緊任務重,誰能被委以重任?這種挑戰,即使對于經驗豐富的團隊也不是一件易事,更何況在整個亞太區域,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僅為30歲左右。

柳工支持人員、子公司團隊在印尼公司門前合影

        此時,1988年生的林龍跳進了大家的視野。2011年大學畢業后,林龍就加入了柳工國際部,2013年派駐泰國市場。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時期,林龍本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,積極開拓泰國市場,使銷售額實現了逆勢增長,而他本人也獲得了快速的成長。正是由于這段出色的經歷,當柳工在印尼市場的情況極其危急的時候,林龍臨危受命,擔負起印尼子公司的籌備和落地的任務。

        “在泰國負責亞太北區的時候,渠道是現成的,團隊是公司委派的,”林龍說,“剛到印尼的時候,我們每天要應付前經銷商的追問和客戶的抱怨,同時兼顧回購資產、重建渠道、組建團隊、籌備開業四件大事,沒有一件是有經驗的,要說沒有壓力,那是不可能的。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啊,只能先硬著頭皮上,邊做邊學。”

        2019年3月開始,初到印尼的林龍與同為泰國團隊的侯翔宇,以及原印尼辦事處的陳鑫、覃華強和李勇等同事多頭并進,在新團隊的組建和磨合中,他們白天一邊聯系前經銷商商談資產回購,同時尋找新的合作伙伴;晚上審核籌備方案、瀏覽各種倉庫商鋪廣告。對這個團隊而言,最難克服的不是身體的疲勞,而是在歐美日品牌三分天下的印度尼西亞,應對市場對中國品牌的誤解和偏見。

林龍、侯翔宇合影

        整整兩個月,柳工的資產回購陷入僵局,新渠道開發屢屢碰壁。林龍在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表示:“我們在這里做的就是設置底線。合作不是一味讓步,只有明確我們的底線,談判才能繼續,才能更好地保護雙方的權益。”與此同時,柳工各級領導的支持和期望也成為了支撐這個團隊繼續前進的動力。

        終于,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,一支涵蓋市場、業務和服務的隊伍初見雛形,并且不斷有更多的本地人才加入。Daniel Prayoga是第一位加入柳工印尼公司的本地人,擔任市場和品牌經理。高度的企業認同感使他很快承擔起了辦公室的成立和開業籌備工作;Kumala Kencanawati是本地員工隊伍中唯一一位會中文的女孩,在團隊和總部和當地供應商的溝通過程中,她發揮了重要作用,成為一崗多能的人才;Emir Ferazta在加入柳工之前曾代理過多個工程機械品牌,對設備技術了如指掌,是一位對印尼行業競爭和產品門兒清的“萬事通”;Silvia Ang和Denok Kusumaningrum是兩位隨后加入印尼公司的本地員工,Silvia擔任配件經理,性格開朗熱情。

        Denok作為未來印尼團隊大家庭的組建者,為柳工引進更多的本地精英;畢業于廣西民族大學的蔡廣華,在印尼深造后一直留在本地工作,主要負責印尼市場的中資大客戶。長期在印尼生活的經歷已經使蔡廣華和本地人相差無二。會說一口流利的印尼語、穿著巴迪克參加開業儀式的他,曾被好多柳工客戶誤以為是本地人。本地員工Silvia表示,雖然加入柳工僅是短短的四個月,但她已經將這里當作自己的家,經常在社交媒體分享柳工印尼大家庭的團隊活動。

印尼公司團隊合影(從左到右:陳鑫、蔡廣華、侯翔宇、林龍、鄧濤、陳灝、Silvia、Kumala、Daniel)

        功夫不負有心人,在團隊幾個月的多方努力下,渠道重組進展喜人,陷入僵局的談判也出現轉機,柳工資產獲得了妥善處理。7月,柳工簽約了新經銷商Probesco,印尼辦公室也已裝修完成,正式啟用;新投資到位,并迅速投入到配件倉庫和培訓中心的建設中。團隊所經歷的一切已經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,激發著每名成員發揮出最大潛力,促使整個團隊在短時間內凝聚成一個團結的大家庭。

印尼團隊拜訪PROBESCO

復盤、總結、學習,柳工印尼團隊的DNA

        一個年輕的團隊,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印度尼西亞市場立足,必須有扎實的商業知識和極強的工作能力。團隊里年紀最小、卻有“營銷虎將”之稱的陳鑫說:“復盤、總結和學習,就是印尼團隊的秘訣。”

向客戶交付挖掘機

        樂于學習、善于學習,是柳工印尼團隊的DNA。雖然駐外生活異常繁忙,但是只要閑下來,團隊成員就會看書充電。秉持著“活到老學到老”的精神,這支年輕的隊伍在面對新的問題時,總是可以很快找到解決的辦法。在對每個案例的復盤、總結和學習運用的過程中,團隊每一位成員都快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海外干將。

        從普通的海外服務人員成長為團隊的管理者,印尼公司產品支持總監侯翔宇從沒有停止過學習。大學畢業就加入柳工的侯翔宇,在工廠、培訓以及服務崗位上都工作過。侯翔宇說:“實現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角色轉換,靠的就是學習。做培訓,每個設備的構造、機械原理都要吃透,然后轉化成簡單易懂的語言,教給比自己經驗豐富數倍的服務人員;做服務,不斷地試錯,不斷地學習,才能在解決各種設備問題時游刃有余。而此次加入印尼團隊,面對的是更大的挑戰,我和團隊的每個成員都在學習,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市場上去實踐,如此反復,才能在面對新問題的時候另辟蹊徑,并取得成功。”

從銷售到服務 堅守成就非凡

        作為柳工外派員工,印尼團隊成員每年至少在駐地駐扎8個月以上。團隊中的中國成員,大多都是剛成家的年輕人。常年駐外生活,家庭的重擔不可避免地落到妻子的身上。

        由于在俄羅斯的出色表現,張賢登成為開拓印尼市場的營銷先鋒。而就在2019年11月,他剛剛成為一名父親。每次回家,張賢登最怕的就是開口和妻子說什么時候返回駐地。作為丈夫和父親,他滿懷愧疚;但是作為柳工人,張賢登認為只要有市場就需要有人去開發。不管這條路多么艱辛,只要選擇了就不能輕易放棄。

向客戶介紹產品,左一為張賢登

        優質的產品背后,是強大有力的服務團隊的支撐。印尼服務團隊不但負責子公司成立的具體事務,同時還一如既往地奔走在印尼的每個角落,在渠道空白的情況下保障客戶的設備能夠正常使用。

        覃華強,是團隊中較早加入柳工的成員,對柳工設備了如指掌,被稱為“印尼服務的壓艙石”。2018年巴厘島火山噴發期間,他正在島上服務。從發出預警到火山灰覆蓋了整座島嶼,且機場也已經關閉的情況下,覃師傅一直堅守崗位,圓滿解決了客戶所有的問題。覃師傅專業敬業的態度獲得了客戶極大的信任。服務結束后,該客戶追加了5臺設備的訂單。

        李勇則是年輕一代服務工程師的代表。一次服務中,李勇深入到加里曼丹島的熱帶雨林,期間發生了森林大火。客戶不撤退,李勇也不撤退,一直到服務全部結束,他們才驅車開出森林,路邊殘存著大火的余燼,冒著濃密的黑煙。類似的場景實在太多,但柳工服務人員從來不負保障客戶設備正常運行的使命。

為印尼的設備提供服務,右一為李勇

        正是因為這樣一群敢打敢拼,朝氣活力的員工,柳工印尼團隊才能煥發新顏。相信柳工團隊在未來的印尼市場必將不負眾望,取得輝煌。